文创设计“双千”工程系列报道——
李先海|榔头与雕刀下的艺术
一堆乌木,一张工作台,几把榔头和雕刀,便成立了一间工作室。这里有别于其他书香文雅的工作环境,他的工作室显得有些简陋和杂乱。但就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,承载了太多的人文艺术。
通过他一双巧手,将漆黑的乌木,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,在这些人物雕塑身上,反映了市井小民虽生活清苦,却不屈的精神。
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先海,不辞辛苦,专注艺术,通过自学进入艺术的殿堂。艺术作品获奖无数,多次被美术馆收藏,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中国文化弘扬到国外。
01
李先海小时候家庭清贫,不得不选择辍学,14岁就开始学习木匠然后进入工厂当工人。即使辍学,他也没有真正的放弃学习,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内心渴望进入美术院校进行系统的艺术学习,曾先后四次参加高考报考美术学院,但是由于文化课过不了关,都以失败告终。
求学无门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心,反而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。“自学”已成为他进入艺术殿堂的敲门砖,从素描到水彩、油画历经十多年,几经波折。通过看书、向前辈请教、实践中总结经验,他最终才发现雕塑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。
李老师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、罗丹美术馆馆长合影
在这条路上,也历经艰辛,因为他创作的人物形象枯瘦、苦涩,在不少人眼中十分怪异,也曾经一度被否定,但是他始终认为无论做任何事,人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,任何一个大师都是通过发现自己才走到了比别人更高的高度,艺术要求的是思想。所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,最终得到了认可。
作品展
他于1999年以《小川戏》入选“第九届全国美展”并获优秀奖而崭露头角。此后,李先海的命运开始转变,凡是展览有评比奖项的,他都能获得奖项。2009年,李先海的《苦旅共甘泉》入选“第十一届全国美展”并获银奖,金奖空缺,他实际获得了雕塑类的最高奖项。
《小川戏》 《苦旅共甘泉》
2015年对他来说又是关键的一年,这一年里,他的12件套雕塑《中华医学》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他以一个悄无声息的雕塑爱好者,摇身一变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。
《中华医学》
《中华医学》、《杜甫》等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情节的作品,《小川戏》、《四川老茶馆》、《四川老腊肉》、《茶马古道》也是他取材于四川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创作的,这些木雕都具有很强的线性结构和写意性特征,其形态夸张,造型生动,趣味横生。
《新思潮》
因此,人们也乐于将川西民俗题材看成是他艺术的重要代表,他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,来源于市井之中,基调诙谐生动有趣。用木雕这种抽象的艺术方式,刻画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追求民俗风情,追忆昔日的黄昏之恋,展现川西平原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,拆射出巴蜀文化的风骨。
《斜阳》
他通过作品把当时的生活状态、思想状态表现出来,为的是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过去,并且让这种与命运、苦难抗争的精神受到尊崇。做川西系列后,他似乎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,深入发掘川西小人物的生活特点,把川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做创作的灵感,并不断取材,把川西系列做得更加丰富。
《竹琴》
要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积累、来沉淀,要守得住穷、耐得住寂寞。对于正在学习雕塑的年轻人,他希望不要好高骛远,要脚踏实地动手创作,一件成功的作品要有内在精神和灵魂,从我们的民族当中就可以不断取材,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找国外的题材。
《四川老茶馆》
他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和民族特色的雕塑家,善于观察百姓生活中各种人物的情态,特别善于默记和捕捉人物表情最生动的刹那,作品中的表情夸张,时而木讷、大笑、委屈……将冰冷的木头雕琢成活生生的人物。
《相守》局部
正是通过就地取材,深入民族文化当中,通过作品反映我国的文化精髓,民族的也是世界的。他的愿望就是建一座个人艺术馆,集中展示川西系列作品,把它打造为四川的一张文化名片,让国内外艺术爱好者、游客都感受到老川西的独特魅力。
《待抗战胜利时》